來源:成都市教育局 2025-04-01 22:04:44
二、保障體育課程課時及質量
各區(qū)(市)縣、各中小學要認真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天1節(jié)體育與健康課,高中階段學校每周至少3節(jié)體育與健康課,可根據(jù)本校實際適當調整教學計劃和作息時間,優(yōu)化課時安排,挖掘課時資源。要切實壓減超標超量文化學科課時,增加的體育與健康課要在課表中明確,嚴禁陰陽課表,嚴禁其他學科及活動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擠占、挪用體育課時。要按照課程標準規(guī)范體育課堂,深化“小學趣味化、初中多樣化、高中專項化”體育教學改革。進一步落實《中小學生體育鍛煉運動負荷衛(wèi)生要求》(WS/T10007—2023),科學安排學生運動負荷。支持科學運用信息化器材和技術賦能智慧體育課堂建設,著力發(fā)揮體育課程和活動的“運動性、知識性、科技性、趣味性、益智性”,不斷提升體育教學質量和課堂吸引力。
三、提升課外學生體育鍛煉質效
各中小學在保障體育課程課時的基礎上認真落實每天不低于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安排并鼓勵適當延長或探索實施上、下午各開展1次大課間體育活動。也可根據(jù)季節(jié)以及學校實際情況,合理統(tǒng)籌時間錯時錯峰、分批分期組織一定時間的學生集體體育活動。嚴禁“拖堂”或以其他方式擠占學生課間時間,不得以任何借口限制學生課間活動自由,積極引導督促學生參加靈活多樣的“微運動”或放松調節(jié)身心、遠眺舒緩眼睛,支持學校結合實際延長課間休息時間至15分鐘。大課間體育活動、課間活動等,要結合學校體育傳統(tǒng)特色項目和時段長短特點等優(yōu)化設計,豐富活動形式與內容,不斷提高效果。校園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足2小時的學生,學校可結合其參與校外體育活動的需求科學設計體育鍛煉安排并加強指導和關心。要加強家校溝通協(xié)同,通過家長會等向家長宣傳講清落實“2小時”的要求和學校的體育教學(活動)有關安排,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合力共同引導學生多運動、多奔跑,呵護學生健康成長。
四、改善體育活動場地器材配備
各中小學要切實利用好校內現(xiàn)有體育活動場地,鼓勵因地制宜合理開發(fā)“金邊銀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走廊、樓道、架空層、墻壁、地面等拓展校園活動空間,適當增配、妥善布置學生常用體育器材,方便學生隨取隨用,鼓勵增設數(shù)字化、智能化活動區(qū)域和設備,為學生就近自主、靈活機動參加“微運動”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小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規(guī)范建設和配備相關運動項目場地、器材,避免成人化現(xiàn)象。要充分利用校園周邊公園、綠道、高校、社區(qū)、公共體育場館資源,建立互惠共享機制,拓展學生體育活動校外空間,支持學校體育場地假期開放給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五、加大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力度
各區(qū)(市)縣、各中小學要深入探索、創(chuàng)新管理,靈活應對短期內體育教師相對不足的情況,可實施體育專業(yè)教師結對指導兼職教師(如1帶2、1帶3等)、“走班制”、學生數(shù)較少的2至3個班級共上一堂體育課等模式。優(yōu)化教師隊伍結構,確保體育專業(yè)教師專職專用,加強體育兼職教師(教練員)培訓,經培訓并達到相關要求后可轉崗為專職體育教師。體育兼職教師可借助信息化輔助方式,重點組織學生開展體能訓練。要整合師資力量,引導班主任、非體育學科教師結合實際共同協(xié)助、配合組織學生參加課外綜合體育活動。
各區(qū)(市)縣、各中小學要結合課程與活動需求,擴大體育教師隊伍增量,統(tǒng)籌用好中小學教師編制,按規(guī)定配備體育專職教師;實施緊缺學科教師走教支持計劃,多種方式配齊配足配強體育教師,避免現(xiàn)有體育教師課時量偏大。依托市縣兩級教師共享中心,加強校際、區(qū)域、行業(yè)領域內體育教師資源共享,吸引優(yōu)秀退役運動員擔任學校體育教練員,完善體育師資補充經費保障機制。支持區(qū)(市)縣與屬地高校建立合作機制,引入高校體育師資、體育專業(yè)學生到中小學參與相關工作、實習實訓等。組織大課間體育活動、課后體育鍛煉、體質健康測試、運動隊訓練及參賽等,要納入體育教師(教練員)工作量,做好績效評價。支持體育教師參加相關技能比賽和各類體育專項培訓、研修。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