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07-20 11:40:39
1、從德智體美多方面評價學生的發(fā)展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的指導思想是:有利于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體現九年義務教育的性質,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有利于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專家認為,命題應堅持以學生為本,切實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的要求,嚴格依據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命題,不出繁偏怪題,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切合初中教學實際。強調能力立意,要克服中考試題的"能力技能化"現象,重視對學生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查。試題的著眼點和著力點主要放在考查能力上,考知識主要是檢測知識運作的能力。強調應用性時,要注意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考查實踐能力時,要克服部分初中教學?quot;題海戰(zhàn)術,死記硬背"、理論脫離實際的教學傾向。增強探究性,要注重考查創(chuàng)新意識,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試題要靈活開放,有助于學生拓寬思維空間,便于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注重綜合性,要注意學科的內在聯系和知識的綜合,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恰當地進行重組與整合;在考查對所學知識的存儲、提取、組織、理解運用、分析綜合等能力的基礎上,強調考查考生對知識結構體系的整體把握能力。堅持教育性,體現在試題上,應強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強調人與自然、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現代意識,以引導學生關注國家、人類和世界的命運。
命題應體現以下原則:指導性:正確發(fā)揮考試的導向功能,堅持以學生為本,強調能力立意,注意應用性、探究性、綜合性、教育性和時代性。命題要有利于指導學校加強日常教學工作,引導教師改進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基礎性:初中階段是打基礎的重要階段,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和教學實際命題。
全面性:試題要在全面考查學生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初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文化素質和能力進行較全面的考查。
科學性:科學性是保證試卷質量的關鍵,也是對命題的基本要求。保證試題內容的正確性,首先應避免出現政治性、知識性、技術性等方面的錯誤,其次試題表述應做到規(guī)范,問題明確、語言簡潔、圖形清楚、專業(yè)術語準確,答案要避免出現歧義。
適切性:試題的難度比例要適當,要有利于各種程度的學生都能考出自己水平,題目設置要有梯度。
規(guī)范性:要嚴格按照命題的程序和要求組織命題。
2、注重能力考核,體現學科特點政治: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試題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防止成人化的傾向;試題材料應短小、通俗、新穎。開放性試題的設計要讓學生有充分發(fā)揮的余地,試題答案應堅持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要克服簡答題要求復雜化的傾向;注意閱讀量和書寫量的比例,卷面閱讀量一般在4,000字左右,書寫量在1,500字左右?荚嚪绞揭蚤_、閉卷結合為宜。閉卷部分集中考查基礎知識,開卷部分主要考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注意調適主客觀試題的比例,一般以6∶4較為適宜。
語文:著重考核學生掌握和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強調對語文文化知識積累的考查。要體現語文教學的階段性,避免一切向高考題型靠攏;A知識應重視從運用的角度進行考查,力求將語文基礎知識與語言積累并為一類,要嚴格控制選擇題等客觀題的比例?疾殚喿x能力應著眼于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感知、理解和領悟能力的考查不搞支離破碎的分析;閱讀材料強調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外材料比例一般應在50%以上;要注意課外閱讀材料語言的規(guī)范性。文言文考查要以課內為主,強調理解和詞匯積累;選取的課外文言文應該有經典價值。寫作方面,要注意不設審題障礙,淡化文體要求,讓考生有更大的自由發(fā)揮的余地,鼓勵學生寫真情實感;評分要求應分層次盡量明確,要注意作文三人獨立閱卷制度的落實。
數學: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正確反映時代對數學教育改革的要求。立足學生發(fā)展需要,繼續(xù)加強對他們的基本運算能力、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以及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考查。應用性試題應體現時代要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科學設計探究性試題和開放性試題,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考查。加強對數學活動、數學知識發(fā)生過程的考查;繼續(xù)完善近幾年出現的開放性試題、動態(tài)探究性試題、閱讀理解題等新題型。要防止編造人為的、繁難的證明題,杜絕非數學本質的、似是而非的題目。
英語: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英語,考查交際能力,逐步取消試卷中試題部分的中文。試題應注重考查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下對語言基礎知識(詞匯和句法)的掌握情況,題型不宜寵雜,要控制各種形式的單詞填空、句型轉換等題型。聽力材料應盡量采用句子、對話、短文等形式。對閱讀能力的考查不能停留在對細節(jié)和字面意義的理解上,應適當增加一些考查學生歸納、概括、推斷能力的試題。書面表達題不宜設計成單詞或短文填空。對學生口語能力的考查可采用句子應對、補全對話等形式,不要設計成單詞填空。
物理:注意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加強考查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探究能力?疾榛A知識和基本技能要聯系實際,注意在實際情境中加強對科學概念和科學原理的考查。開放性試題的編制與賦分要科學合理。實驗題目設計應兼顧實驗基本知識的考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有條件的地區(qū),應增加對實驗操作能力的考查。
化學:注意聯系社會實際和生活實際,避免機械性記憶的試題。與實驗有關內容的考試,應注意少考實驗基本操作,多考通過實驗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多項選擇題難度比較大,合理性問題也不好把握,應嚴格控制。有條件的地區(qū),應增加對實驗操作能力的考查。
生物:開放性試題的設計,應起到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考查發(fā)散思維的作用。實驗題目設計應聯系當地實際,兼顧實驗基本知識的考查;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實驗方法、實驗態(tài)度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
歷史:逐步改革單一閉卷的考試形式,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多角度地、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命題以能力立意,以基礎知識為載體,注意考查學生的理論觀點、史學方法、思想文化素質、科學素養(yǎng)等。在選材上應適當注意對鄉(xiāng)土歷史的考查。
地理:以正確闡釋人地關系作為命題的核心,加強對學生用地理方法闡釋人地關系的能力的考查。強調能力立意,適當增加探究題和開放性試題,減少機械記憶試題的比例。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考查,有條件的地方可嘗試采用開卷和半開卷(允許查看地圖)的形式進行考試。
3、掌握主客觀題比例,合理把握難度專題強調,應根據學科特點處理好客觀題與主觀題的比例。特別要注意控制客觀題的比重,各學科的參考比例為:政治約40%;語文約15%;數學約30%;英語約85%;物理、化學約35%。其次,合理把握試卷難度分布,以保證試卷有較好的區(qū)分度,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初中畢業(yè)考試的難度值約為0.80;初中升學考試的難度值約為0.65.根據難度分布的要求應將試題區(qū)分為容易題(0.90-0.75)、較易題(0.70左右)、較難題(0.55左右)、難題(0.45-0.20)四個層次。對于畢業(yè)考試試題的難度分布一般采用"容易題分數40%;較易題分數30%;較難題分數20%;難題分數10%".對于升學考試試題的難度分布建議采用"容易題分數10%;較易題分數20%;較難題分數40%;難題分數30%".對承擔選拔功能的"兩考合一、兩卷分離"中考試題,難度分布建議采用"容易題分數20%;較易題分數30%;較難題分數30%;難題分數20%".關于各考試科目賦分,專家認為,以往多是學科平均賦分,近年來,考慮到初中課程計劃的課時比例及對高中學習的貢獻力等,賦分開始嘗試有所區(qū)別。有些地區(qū)分為兩個層次,語文、數學、外語各150分;物理、化學、政治各100分。有些地區(qū)分為三個層次,語文、數學各120分;外語、物理100分;化學、政治各80分。有些地區(qū)采用語文、數學、外語各為150分;物理(90分)和化學(60分)合卷總分150分;政治(70分)和歷史(80分)合卷總分150分。這些賦分辦法都可以進一步實驗。體育成績約占考試科目總分的5%。
關于題量和考試時間,專家建議,試題數量要適當,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所謂適當,是指能夠讓中等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答完全部試題,同時要注意滿足試題覆蓋度的要求。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各學科的考試時間一般為:語文120分鐘,數學100分鐘;其他學科90分鐘。
4、確保命題科學規(guī)范針對目前命題中常見的問題,專家提出以下要求:(1)命題要依據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不能打"擦邊球";要嚴格依照考試目標和命題細目表,進行編寫和審查。
。2)試題陳述所使用的語言要簡潔、連貫、無歧義,盡可能使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詞匯;插圖應準確清晰。題干要盡量創(chuàng)設新的情景。題干的敘述文字最好由命題者自己擬定,避免重復教材中的現成實例和措詞。
(3)選擇題的命制,要注意思考性、干擾性和答案的惟一性(單選題)。選項要有意義、無歧義、無重疊、無暗示。填充題中,空白處應是帶關鍵性的內容或字眼,答案可用一個詞語、符號、數字等來表示;一道填充題中可以有幾個空白處,但不能過多;填充的留空要一致,避免長短不一造成暗示。
。4)一份試卷中如果有多道主觀性試題,應注意其復雜程度和難度的梯度。為方便評分和減少評分誤差,一道大題可分成若干小題;小題的解題過程既可獨立也可相互聯系,但要注意每道試題應自成一體,不能把上一道題的答案作為解下一道題的條件。主觀題的評分標準應當明確,只要觀點對就可以給分,不能因敘述或解答的順序不同而扣分。評分標準應規(guī)定每一道題中每一個問題(或步驟、觀點)的分值,以減少評分誤差。
5、防止重復。重點題目不能與兄弟省市、地區(qū)或本地以往曾使用過的題目相重復,本地曾使用過的統(tǒng)測、統(tǒng)練或模擬試題應回避使用。
6、多備試題,以便復查發(fā)現問題或有爭議時隨時調整,同時為與命題細目表相配合提供條件。凡有爭議的試題或答案不得作為試題。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